Ruby Beach-4    

美國奧林匹克國家公園內的太平洋沿岸,常看到奇形異狀的海蝕柱,他們以幾近垂直,孤獨地聳立在太平洋上。好幾萬年前,海蝕柱曾經和陸地相連,然而經長年累月的海浪和海風風化作用,相連之處因為侵蝕破壞形成海蝕柱。

原在福克斯(Forks),就有3個海灘能見如此美景,但第一天到達的時間海邊不巧起大霧,原以為霧不過一會就散,興匆匆的到旅館Check-in後再驅車40分鐘回到Rialto Beach的海鮮餐廳用餐,無奈仍無緣得見美景。

隔天開車繼續往南,途經Ruby Beach,窗外的好天氣讓人捨不得坐在車子裡,於是停車拿出相機就往海邊走去。

揀著一塊漂流木坐下,凝視眼前的岩石,此時除轟隆隆的海濤聲和蔚藍的海水外,別無所有。

  

我竟想起京都寺院裡的枯山水。

龍源院-5.jpg  

龍源院-11.jpg  

枯山水 (Karesansui) 顧名思義就是沒有引水入庭的造景。以表現「山」的石組和表現「水」的白砂來建構出一方冥思的寧靜小宇宙。

龍源院內『蓬萊山』,石組所表現的山是傳說中長生不老的仙島,石頭有大有小,有長有短,或聳立、端坐,或平臥、側躺,以一種謎樣的排列散佈在砂紋之上。白砂代表海浪,讓整個大自然的表現,以意境方式傳達,而光影與陰影在白砂上所產的交替,讓海面更有變化。枯山水的白砂,或直或曲。直的無盡,如江河。由近至遠;曲的迴旋,如漣漪由內向外。

這種由近至遠,由聚至散,由實至虛的感受,在靜態的禪修中,內心自有一股澎湃,再緩緩化為白砂的圈圈漣漪。

我幻想當初住持遠渡重洋,看完眼前的美景後,回到京都寺院用白砂與石堆砌出自己心中的Ruby Beach。否則怎會相隔幾千里又橫跨太平洋的兩地,如此相似?彷彿景物不在,望景的心境仍在。

也許其中的禪意,只需意會,無需詮釋,是為靜觀。

arrow
arrow

    evilal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